新会柑有机种植探索—温和堂陈皮庄园选址篇

2020-08-25 653

  温和堂陈皮庄园选址篇

  新会柑,又称新会广陈柑、陈皮柑、大红柑(学名茶枝柑),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出名土特产,其皮肉兼用,在明清时期就风行各地,被列为“贡品”,年年进贡。

  在新会民间,对新会柑的种植适宜区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凡能眺望到凤山熊(ni,音同“尼”)子塔(又称凌云塔)的田区,都能产出质量上乘的新会柑及陈皮。

  传说很玄乎,有没有科学依据呢?如果传说是真的,那么在选址建柑场时就要特别留意熊子塔附近一带。

  从事柑桔研究的专家告诉小编,要想种出优异的新会柑,优异的种苗、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精心的技术管理一样都少不了。

  新会柑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经过长期选育而自成品系的茶枝柑。其果实扁圆,油身而有光泽,皮色在成熟过程中由青转红,“冬至”前后呈大红,新会大红柑因此得名。

  种苗已定,环境条件如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干净的水源和空气、肥沃的土壤、均衡的肥料及精心的管理就成为必备的要素了。

  从地区气候来看,熊子塔一带,有着独特的适合新会柑生长的“湿盆地”的小气候:

  气候:新会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气温:年均气温为21.8℃,较高年为22.6℃,较低年为21.2℃。6月中旬至9月上旬是高温期,日均温度27℃以上;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是低温期,日均温度15℃以下。历年平均日温差6.9℃,秋冬季较大,春夏季较小。

  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784.6毫米,较多年为2829.3毫米,较少年为1103.2毫米。4月至9月是雨季,10月至次年3月是旱季,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82.75和百分之17.25。年均降水量从南向北逐渐减少。

  日照:年均日照时数为1731.6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39%。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10千卡/平方厘米,7月辐射量较大,2月较小。

  霜期:霜期出现于12月至次年2月,其中以1月出现较多,年均无霜期为349天。年均蒸发量为1641.6毫米。

  光照、温度、降水条件已满足,那么哪里的土壤较适合呢?

  从地理区位来看,熊子塔一带,处淡水(西江、潭江)和咸水(秋冬季海水倒灌)交界区。西江和潭江在这里交汇,每年汛期,西江就会将远至云贵高原的土壤元素带到这里与潭江水交汇,形成独特的灌溉用水。而每年的12月至来年的3、4月,西江、潭江径流减少,海潮倒灌,形成每年一次的咸潮,含盐量达3-9‰,使熊子塔附近有机质丰富的冲积带的水土中融入了富含矿质元素的海水。在西江江水、潭江潮水及南海海水共同作用下,熊子塔一带形成独有的“三水融通”的水土特色。对新会柑来说,就是满足了有机质和矿质元素十分丰富的肥沃土壤。

  温和堂陈皮庄园,从计划建园之初就对选址工作十分重视,要求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一定要适合新会柑的生长习性。为此,专门找科研部门了解适宜新会柑生长土壤的各项指标,并请农技人员各地帮助测土选地,想方设法为新会柑创造出适宜的生长环境。

  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新会柑传统核心区逐渐成为城区,适宜的土地所剩不多,而且过于零散分布,但寻寻觅觅,2015年9月,温和堂人终于选定150亩地作为新会柑种植基地,而地点,就在茶坑村,较靠近两江交汇的三角洲。

  茶坑村,位于珠江八大出海口崖门水道银洲湖畔,面向南海,背靠凤山,田野、鱼塘环绕四周,可谓依山傍水,得天独厚,是个灵气汇聚的地方。这里是出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梁启超的故乡。而区分新会柑核心产区的地理标志-熊子塔(凌云塔),正是坐落在茶坑村的凤山之巅,茶坑村自然也是新会柑核心产区之一。

  这里光热水充沛,是柑桔生长的相对高温区,充足的温湿条件,特别利于新会陈皮形成片张较大、适当皮厚、油胞粒大、油室饱满和芳香浓郁的质量特色。

  温和堂茶坑陈皮庄园所处的三角洲,原为滨江鱼塘,土壤母质属西江和潭江下游冲积土,相对偏粘,pH值约7.6,接近柑桔适宜的6.0~7.0。为了给新会柑创造更为理想的生长环境,温和堂人早就做好了长期施用有机质肥以调酸改土的工作准备。为此,连续两次深耕翻地松土,晾晒6个月除菌,每月施用一次腐殖酸和有机肥来松土、调酸和供应充足有机质,只为种出好的新会柑。

  新会柑产地的秘密大门也正悄然打开。

推荐新闻